展览展厅
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,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长河中,支撑着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。本项目“中药标本馆”的建设,正是响应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、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,同时也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所谓中药标本馆,即是集合“中药文化”和“中药标本”两大要素的展示空间,需结合实际空间环境,并在科学策划展陈大纲、合理规划参观动线、严选定义展陈形式、高度融合功能需求的基础上,给出可高效落地的策展建设方案。
01. 时间倒转
探索里的168小时。
在接到本次项目任务时,项目团队既兴奋又有强大的责任驱使,这份责任感既来源于中药文化本身对于中华民族的重要传承意义,也在于团队一如既往对于项目的重视,这是作为服务者角色所应有的职业素养。因此,在项目了解沟通初期,团队人员在近一周多的时间里,多次往来实际建设场地,清晰的核量与了解项目现阶段所涉及的大厅、走廊及空间内部三大重点区域,由此也进一步了解到空间承重柱、层高、面积等的局限性,这些信息是正式且有效启动策展工作的必要前提。
02. 初创时刻
与中药学的初次“对话”。
本次团队所要打造的,名为中药标本馆,但其所承担的功能意义绝不止是字面上“中药标本”的展示,而是在一定程度上,能够成为“中药文化的重要展出窗口”、“中药真伪鉴别体验的科普平台”、“对外交流及教育实训的基地”。但中药文化自身即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,且专业性十分强,因此在策展初期,项目团队便数次联系了高等院校的专业中药学专家,在线上线下多次展开沟通与学习,力求给出最为专业的策展方案。在经过了漫长的五个月的沟通、参观及学习交流,具有内容与逻辑专业性的初步建设方案终于成型。
展陈内容有了初步的概念后,客户方对馆内标本的展示又提出了新的要求,馆内新标本、老标本均需展出,且展示形式需多样且美观,标本展示数量需多而有秩。因此如何将客户对于标本的要求与有限的空间完美结合,成了团队新的课题,标本馆的定位也正式围绕“展、陈、藏、教、学”展开设计。
03. 定制原创
1:1 匹配空间设计。
空间是有限的,但思维是无限的。正如中药标本馆的实际可利用空间尺寸是有限的,但我们可以在既定空间之上,去再造可用展示面,合理的扩容空间载量,同步优化参观动线,置身实地,打造最适宜的参观体验。基于以上考虑,项目团队秉承人体视觉“从左至右”的浏览习惯,并保证相邻墙体可视参观距离保持在2m以上等要求,将原始空间柱体等限制因素转化为可利用的结构载体,从而最大化的发挥原有环境条件,打造出更为适配的展示格局!
“骨架”确认,下一步就是填充“血肉”,也就是设计内容的定制化产出。在正式的设计工作展开前,项目团队经理、总监、策划、设计及执行人员全部到场头脑风暴,就设计方向及未来空间的可行性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沟通和确定,由此设计工作方才正式展开。
但即使如此,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,团队就整个展厅的设计方案进行多次推敲与改版,在不断优化的过程中,自我提升产出标准,平面三维高度配合创作,多方位满足客户预期,最终才交出理想之作。
如效果图所示,整馆设计风格综合了“中药文化风”及“现代馆藏风”两种风格,通过最具代表性的“中药棕色系”作为色彩主基调,匹配葫芦、秦岭山脉、医书书脊以及中医药回形纹等元素形态,创建视觉识别符号,给予参观者清晰的视觉感知。在标本的展示形式设计上,综合博古架、落地屏风架、矩形展柜、墙面凹嵌展槽、创意画框等多形式,以此丰富馆内展示效果,将创意与实用概念同步兑现!
04. 专家评审
专业领域的综合论证。
闻道有先后,术业有专攻。在完整展示内容及设计方案磨合完成后,项目团队并未急于落实兑现,而是一如开始请教专业领域学者一般,再次邀请数位专家进行方案的最后评审论证。
论证会上,各位专家对整体策展设计方案的内容逻辑、参观动线、设计元素、展示标本等均进行了细致的评审讨论,总体给到了高度的认可和赞扬,同时也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,项目团队现场就专家建议给出了可行性的调整方案,最终,评审会顺利结束,本馆策展设计方案也高分通过论证评审,正式敲定。
本次中药标本馆的整个策展历程,从最初的空间环境认识,到最终的设计方案敲定,总历时约8个月,似乎走过了一场岁月的长河,探索了新的知识领域、丰富团队成员的认知内核、高度实践了团队策展能力,这一次突破,是艺术历练的考验,是争分夺秒的考验,是重大决策下团队凝聚力的又一次考验与提升,我们坚信,永远保持对每一份工作的热枕,并将其投入到每一项细枝末节中,才不负每一份信任!